信息检索导论第六章--文档评分、词项权重计算及向量空间模型

#信息检索导论第六章–文档评分、词项权重计算及向量空间模型

布尔搜索与排序式检索

迄今为止,我们介绍了支持布尔查询的索引处理办法,给定一个布尔查询,一篇文档要么满足查询的要求要么不满足(布尔查询是一种非黑即白的处理方式)。因此对布尔查询常常会导致过少(=0)或者过多(>1000)的结果。因此要对搜索结果进行排序,那么如何设计排序算法呢?
前提:排序算法真的有效,即相关度大的文档结果会排在相关度小的文档结果之前
实现:对每个查询-文档对赋一个[0, 1]之间的分值,该分值度量了文档和查询的匹配程度。

Read More

Hashtable源码剖析

Hashtable简介

HashTable同样是基于哈希表实现的,同样每个元素都是key-value对,其内部也是通过单链表解决冲突问题,容量不足(超过了阈值)时,同样会自动增长。

Hashtable也是JDK1.0引入的类,是线程安全的,能用于多线程环境中。

Hashtable同样实现了Serializable接口,它支持序列化,实现了Cloneable接口,能被克隆。

Read More

HashMap源码剖析

HashMap简介

HashMap是基于哈希表实现的,每一个元素都是一个key-value对,其内部通过单链表解决冲突问题,容量不足(超过了阈值)时,同样会自动增长。

HashMap是非线程安全的,只是用于单线程环境下,多线程环境下可以采用concurrent并发包下的concurrentHashMap。

HashMap实现了Serializable接口,因此它支持序列化,实现了Cloneable接口,能被克隆。

Read More

LinkedList源码剖析

LinkedList简介

LinkedList是基于双向循环链表(从源码中可以很容易看出)实现的,除了可以当作链表来操作外,它还可以当作栈,队列和双端队列来使用。

LinkedList同样是非线程安全的,只在单线程下适合使用。

LinkedList实现了Serializable接口,因此它支持序列化,能够通过序列化传输,实现了Cloneable接口,能被克隆。

Read More

ArrayList源码剖析

##ArrayList简介

ArrayList是基于数组实现的,是一个动态数组,其容量能自动增长,类似于C语言中的动态申请内存,动态增长内存。

ArrayList不是线程安全的,只能在单线程环境下,多线程环境下可以考虑用collections.synchronizedList(List l)函数返回一个线程安全的ArrayList类,也可以使用concurrent并发包下的CopyOnWriteArrayList类。

ArrayList实现了Serializable接口,因此它支持序列化,能够通过序列化传输,实现了RandomAccess接口,支持快速随机访问,实际上就是通过下标序号进行快速访问,实现了Cloneable接口,能被克隆。

Read More

MapReduce的框架详解

MapReduce的框架详解

1.作业的提交与监控

参与MapReduce任务的4个独立的实体:

  1. 客户端(client):编写mapreduce程序,配置作业,提交作业,这就是程序员完成的工作;
  2. JobTracker:初始化作业,分配作业,与TaskTracker通信,协调整个作业的执行;
  3. TaskTracker:保持与JobTracker的通信,在分配的数据片段上执行Map或Reduce任务,TaskTracker和JobTracker的不同有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在执行任务时候TaskTracker可以有n多个,JobTracker则只会有一个(JobTracker只能有一个就和hdfs里namenode一样存在单点故障,我会在后面的mapreduce的相关问题里讲到这个问题的)
  4. Hdfs:保存作业的数据、配置信息等等,最后的结果也是保存在hdfs上面

Map/Reduce计算集群由一个单独的JobTracker(master) 和每个集群节点一个 TaskTracker(slave)共同组成。JobTracker负责调度构成一个作业的所有任务,这些任务会被分派到不同的TaskTracker上去执行,JobTracker会监控它们的执行、重新执行已经失败的任务。而TaskTracker仅负责执行由JobTracker指派的任务。
hadoop_job_Image

JobClient是用户提交的作业与JobTracker交互的主要接口。
hadoop_3944125521_854eb00024

JobClient提交作业的过程如下:

  1. map/reduce程序通过runJob()方法新建一个JobClient实例;
  2. 向JobTracker请求一个新jobID,通过JobTracker的getNewJobId()获取;
  3. 检查作业输入输出说明。如果没有指定输出目录或者输出目录已经存在,作业将不会被提交,map/reduce程序; 输入作业划分split,如果划分无法计算(如:输入路径不存在),作业将不会被提交,错误返回给map/reduce程序。
  4. 将运行作业所需要的资源(作业的jar文件、配置文件、计算所得的输入划分)复制到一个以作业ID命名的目录中;
  5. 通过调用JobTracker的submitJob()方法,告诉JobTracker作业准备提交;
  6. JobTracker将提交的作业放到一个内部队列中,交由作业调度器进行调度,并对其进行初始化。
  7. 创建Map任务、Reduce任务:一个split对应一个map,有多少split就有多少map; Reduce任务的数量由JobConf的mapred.reduce.tasks属性决定
  8. TaskTracker执行一个简单的循环,定期发送心跳(heartbeat)给JobTracker

Input files

Input file是map/reduce任务的原始数据,一般存储在HDFS上。应用程序至少应该指明输入/输出的位置(路径),并通过实现合适的接口或抽象类提供map和reduce函数。再加上其他作业的参数,就构成了作业配置(job configuration)。然后,Hadoop的 job client提交作业(jar包/可执行程序等)和配置信息给JobTracker,后者负责分发这些软件和配置信息给slave、调度任务并监控它们的执行,同时提供状态和诊断信息给job-client。

InputFormat

InputFormat为Map/Reduce作业输入的细节规范。Map/Reduce框架根据作业的InputFormat来:

  1. 检查作业输入的正确性,如格式等。
  2. 把输入文件切分成多个逻辑InputSplit实例, 一个InputSplit将会被分配给一个独立的Map任务。
  3. 提供RecordReader实现,这个RecordReader从逻辑InputSplit中获得输入记录(”K-V对”),这些记录将由Map任务处理。

InputFormat种类

  • TextInputFormat:TextInputFormat是默认的INputFormat,输入文件中的每一行就是一个记录,Key是这一行的byte offset,而value是这一行的内容。如果一个作业的Inputformat是TextInputFormat,并且框架检测到输入文件的后缀是 .gz 和 .lzo,就会使用对应的CompressionCodec自动解压缩这些文件。但是需要注意,上述带后缀的压缩文件不会被切分,并且整个压缩文件会分给一个mapper来处理。
  • KeyValueTextInputFormat:输入文件中每一行就是一个记录,第一个分隔符字符切分每行。在分隔符字符之前的内容为Key,在之后的为Value。分隔符变量通过key.value.separator.in.input.line变量设置,默认为(\t)字符。
  • NLineInputFormat:与TextInputFormat一样,但每个数据块必须保证有且只有N行,mapred.line.input.format.linespermap属性,默认为1。
  • SequenceFileInputFormat:一个用来读取字符流数据的InputFormat,为用户自定义的。字符流数据是Hadoop自定义的压缩的二进制数据格式。它用来优化从一个MapReduce任务的输出到另一个MapReduce任务的输入之间的数据传输过程。

Hadoop在处理大量小文件时的性能稍微逊色一些,一个原因是FileInputFormat生成的InputSplit总是一个整个或一部分的输入文件。如果文件比较小,并且数量很多,每次map操作的时候只会处理很少的输入数据,但是会有很多map任务,每次新的map操作都回造成一定的性能损失。
CombineFileInputFormat可以缓解这个问题,它对这种情况做了一定的优化。FileInputFormat将每个文件分割成1个或多个单元,而CombineFileInputFormat可以将多个文件打包到一个输入单元中,这样每次map操作就会有更多的数据来处理。CombineFileInputFormat会考虑到节点和集群的位置信息以决定哪些文件应该打包到一个单元中,所有原本的MapReduce的效率就会下降。

OutputFormat

作业的输出OutputFormat 描述Map/Reduce作业的输出样式。Map/Reduce框架根据作业的OutputFormat来:

  1. 检验作业的输出,例如检查输出路径是否已经存在。
  2. 提供一个RecordWriter的实现,用来输出作业结果。 输出文件保存在FileSystem上。

OutputFormat种类

OutputFormt接口决定了在哪里以及怎样持久化作业结果。Hadoop为不同类型的格式提供了一系列的类和接口,实现自定义操作只要继承其中的某个类或接口即可。你可能已经熟悉了默认的OutputFormat,也就是TextOutputFormat,它是一种以行分隔,包含制表符界定的键值对的文本文件格式。尽管如此,对多数类型的数据而言,如再常见不过的数字,文本序列化会浪费一些空间,由此带来的结果是运行时间更长且资源消耗更多。为了避免文本文件的弊端,Hadoop提供了SequenceFileOutputformat,它将对象表示成二进制形式而不再是文本文件,并将结果进行压缩。

  • FileOutputFormat(实现OutputFormat接口)—— 所有OutputFormats的基类
    • MapFileOutputFormat —— 一种使用部分索引键的格式
    • SequenceFileOutputFormat —— 二进制键值数据的压缩格式
      • SequenceFileAsBinaryOutputFormat —— 原生二进制数据的压缩格式
    • TextOutputFormat —— 以行分隔、包含制表符定界的键值对的文本文件格式
    • MultipleOutputFormat —— 使用键值对参数写入文件的抽象类
      • MultipleTextOutputFormat —— 输出多个以标准行分割、制表符定界格式的文件
      • MultipleSequenceFileOutputFormat —— 输出多个压缩格式的文件

OutputFormat提供了对RecordWriter的实现,从而指定如何序列化数据。 RecordWriter类可以处理包含单个键值对的作业,并将结果写入到OutputFormat中准备好的位置。RecordWriter的实现主要包括两个函数:“write”和“close”。“write”函数从Map/Reduce作业中取出键值对,并将其字节写入磁盘。LineRecordWriter是默认使用的RecordWriter,它是前面提到的TextOutputFormat的一部分。
它写入的内容包括:

  • 键(key)的字节 (由getBytes()函数返回)
  • 一个用以定界的制表符
  • 值(value)的字节(同样由getBytes()函数返回)
  • 一个换行符

2.MapReduce流程详解

2.1 InputSplits

InputSplit是一个单独的Map任务需要处理的数据块。一般的InputSplit是字节样式输入,然后由RecordReader处理并转化成记录样式。通常一个split就是一个block,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得Map任务可以在存储有当前数据的节点上运行本地的任务,而不需要通过网络进行跨节点的任务调度。

可以通过设置mapred.min.split.sizemapred.max.split.size, block.size来控制拆分的大小。如果mapred.min.split.size大于block size,则会将两个block合成到一个split,这样有部分block数据需要通过网络读取;如果mapred.max.split.size小于block size,则会将一个block拆成多个split,增加了Map任务数。

假设splitSize是默认的64M,现在输入包含3个文件,这3个文件的大小分别为10M,64M,100M,那么这3个文件会被分割为:

输入文件大小 10M 64M 100M
分割后的InputSplit大小 10M 64M 64M,36M

在Map任务开始前,会先获取文件在HDFS上的路径和block信息,然后根据splitSize对文件进行切分(splitSize = computeSplitSize(blockSize, minSize, maxSize) ),默认splitSize 就等于blockSize的默认值(64m)。

2.2 Mapper

Map是一类将输入记录集转换为中间格式记录集的独立任务,主要是读取InputSplit并进行处理
hadoop_mapreduce-example -1-

确定map任务数量

Map/Reduce框架为每一个InputSplit产生一个map任务,而每个InputSplit是由该作业的InputFormat产生的,默认一个InputSplit大小就等于blockSize的默认值。因此,maps的数量通常取决于输入大小,也即输入文件的block数。 因此,假如输入数据有10TB,而block大小为64M,则需要164,000个map。map正常的并行规模大致是每个节点(node)大约10到100个map,对于CPU 消耗较小的map任务可以设到300个左右。

因为启动任务也需要时间,所以在一个较大的作业中,最好每个map任务的执行时间不要少于1分钟,这样可以让启动任务的开销占比尽可能的低。对于那种有大量小文件输入的的作业来说,一个map处理多个文件会更有效率。如果输入的是大文件,那么一种提高效率的方式是增加block的大小(比如512M),每个map还是处理一个完整的HDFS的block。

当在map处理的block比较大的时候,确保有足够的内存作为排序缓冲区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加速map端的排序过程。假如大多数的map输出都能在排序缓冲区中处理的话应用的性能会有极大的提升。这需要运行map过程的JVM具有更大的堆。

网格模式:确保map的大小,使得所有的map输出可以在排序缓冲区中通过一次排序来完成操作。

合适的map数量有以下好处:

  1. 减少了调度的负担;更少的map意味着任务调度更简单,集群中可用的空闲槽更多。
  2. 有足够的内存将map输出容纳在排序缓存中,这使map端更有效率;
  3. 减少了需要shuffle map输出的寻址次数,每个map产生的输出可用于每一个reduce,因此寻址数就是map个数乘以reduce个数;
  4. 每个shuffle 的片段更大,这减少了建立连接的相对开销,所谓相对开销是指相对于在网络中传输数据的过程。
  5. 这使reduce端合并map输出的过程更高效,因为合并的次数更少,因为需要合并的文件段更少了。

2.3 Shuffle

一般把从map任务输出到reducer任务输入之间的map/reduce框架所做的工作叫做shuffle。这部分也是map/reduce框架最重要的部分。

Shuffle的整体流程是:

  1. Map的输出数据写入内存缓冲区之前会先进性Partitioner操作
  2. 将Map输出写入内存缓冲区,直到缓冲区内容达到临界值,调用spillThread线程,进行Spill操作将缓冲区中的数据spill到硬盘中。
  3. 需要Spill时,首先调用sortAndSpill,按照partition和key进行排序(默认使用快排)。如果配置了Combiner,则先进行Combiner;否则直接写入磁盘。如果此处配置了压缩,则先进行压缩再写入磁盘。
  4. Map阶段结束时,调用mergerParts来合并写入磁盘的多个spill,如果配置了Combiner,会在合并时进行Combiner操作。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个shuffle中的各个步骤。

分区Partitioner

在把map()输出数据写入内存缓冲区之前会先进行Partitioner操作。Partitioner用于划分键值空间(key space)。MapReduce提供Partitioner接口,它的作用就是根据key或value及reduce的数量来决定当前的这对输出数据最终应该交由哪个reduce task处理。默认对key hash后再以reduce task数量取模。默认的取模方式只是为了平均reduce的处理能力,如果用户自己对Partitioner有需求,可以订制并设置到job上。

1
reducer=(key.hashCode() & Integer.MAX_VALUE) % numReduceTasks

HashPartitioner是默认的 Partitioner。

Partitioner操作得到的分区元数据也会被存储到内存缓冲区中。当数据达到溢出的条件时,读取缓存中的数据和分区元数据,然后把属与同一分区的数据合并到一起。对于每一个分区,都会在内存中根据map输出的key进行排序(排序是MapReduce模型默认的行为,这里的排序也是对序列化的字节做的排序),如果配置了Combiner,则排序后执行Combiner(Combine之后可以减少写入文件和传输的数据)。如果配置了压缩,则最终写入的文件会先进行压缩,这样可以减少写入和传输的数据。最后实现溢出的文件内是分区的,且分区内是有序的。

每次溢出的数据写入文件时,都按照分区的数值从小到大排序,内部存储是以tag的方式区分不同分区的数据;同时生成一个索引文件,这个索引文件记录分区的描述信息,包括:起始位置、长度、以及压缩长度,这些信息存储在IndexRecord结构里面。一个spill文件中的多个段的索引数据被组织成SpillRecord结构,SpillRecord又被加入进indexCacheList中。
hadoop_20131031201842281

溢写Spill

Map/Reduce框架为InputSplit中的每个键值对调用一次 map(WritableComparable, Writable, OutputCollector, Reporter)操作,调用一次map()操作后就会得到一个新的(key,value)对。当Map程序开始产生结果的时候,并不是直接写到文件的,而是写到一个内存缓冲区(环形内存缓冲区)。每个map任务都有一个内存缓冲区,存储着map的输出结果,这个内存缓冲区是有大小限制的,默认是100MB(可以通过属性io.sort.mb配置)。

当map task的输出结果很多时,就可能会超过100MB内存的限制,所以需要在一定条件下将缓冲区中的数据临时写入磁盘,然后重新利用这块缓冲区。这个从内存往磁盘写数据的过程被称为“spill”,中文可译为 溢写。这个溢写是由单独线程来完成,不影响往缓冲区写map结果的线程。
hadoop_map_unused
溢写线程启动时不应该阻止map的结果输出,所以整个缓冲区有个溢写的比例spill.percent(可以通过属性Io.sort.spill.percent配置),这个比例默认是0.8,也就是当缓冲区的数据已经达到阈值(buffer size spill percent = 100MB 0.8 = 80MB),溢写线程启动,锁定这80MB的内存,执行溢写过程。Map任务的输出结果还可以往剩下的20MB内存中写,互不影响,但如果缓冲区满了,Map任务则会被阻塞。那么为什么需要设置写入比例呢?达到一定比例后,由于写缓存和读缓存是可以同时并行执行的,这会降低把缓存数据腾空的时间,从而提高效率。

Combiner

Combiner最主要的好处在于减少了shuffle过程从map端到reduce端的传输数据量。
combiner阶段是程序员可以选择的,combiner其实也是一种reduce操作。Combiner是一个本地化的reduce操作,它是map运算的后续操作,主要是在map计算出中间文件前做一个简单的合并重复key值的操作,例如我们对文件里的单词频率做统计,map计算时候如果碰到一个hadoop的单词就会记录为1,但是这篇文章里hadoop可能会出现n多次,那么map输出文件冗余就会很多,因此在reduce计算前对相同的key做一个合并操作,那么文件会变小,这样就提高了宽带的传输效率,毕竟hadoop计算力宽带资源往往是计算的瓶颈也是最为宝贵的资源,但是combiner操作是有风险的,使用它的原则是combiner的输入不会影响到reduce计算的最终输入,例如:如果计算只是求总数,最大值,最小值可以使用combiner,但是做平均值计算使用combiner的话,最终的reduce计算结果就会出错。

Combiner 也有一个性能损失点,因为它需要一次额外的对于map输出的序列化/反序列化过程。不能通过聚合将map端的输出减少到20-30%的话就不适用combiner。

压缩

Map/Reduce框架为应用程序的写入文件操作提供压缩工具,这些工具可以为map输出的中间数据和作业最终输出数据(例如reduce的输出)提供支持。

压缩中间数据: 对map输出的中间数据进行合适的压缩可以减少map到reduce之间的网络数据传输量,从而提高性能。Lzo压缩格式是一个压缩map中间数据的合理选择,它有效利用了CPU。

压缩应用输出: 使用合适的压缩格式压缩输出数据能够减少应用的运行时间。Zlib/Gzip 格式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比较适当的选择,因为它在较高压缩率的情况下压缩速度也还算可以,bzip2 就慢得多了。

合并临时文件

每次spill操作也就是写入磁盘操作时候就会写一个溢出文件,也就是说在做map输出有几次spill就会产生多少个溢出文件,等map输出全部做完后,map会合并这些输出文件生成最终的正式输出文件,然后等待reduce任务来拉数据。将这些溢写文件归并到一起的过程叫做Merge。

如果生成的文件太多,可能会执行多次合并,每次最多能合并的文件数默认为10,可以通过属性 min.num.spills.for.combine 配置。 多个溢出文件合并是,同一个分区内部也必须再做一次排序,排序算法是多路归并排序。是否还需要做combine操作,一是看是否设置了combine,二是看溢出的文件数是否大于等于3。最终生成的文件格式与单个溢出文件一致,也是按分区顺序存储,并且有一个对应的索引文件,记录每个分区数据的起始位置,长度以及压缩长度。这个索引文件名叫做file.out.index。


至此,map端的所有工作都已结束,最终生成的这个文件也存放在TaskTracker够得着的某个本地目录内。每个reduce task不断地通过RPC从JobTracker那里获取map task是否完成的信息,如果reduce task得到通知,Reduce就可以开始复制结果数据。

2.4 Reducer

reduce任务在执行之前的工作就是不断地拉取每个map任务的最终结果,然后对从不同地方拉取过来的数据不断地做merge,也最终形成一个文件作为reduce任务的输入文件。

reduce的运行可以分成copy、merge、reduce三个阶段,下面将具体说明这3个阶段的详细执行流程。

copy

由于job的每一个map都会根据reduce(n)数将数据分成map 输出结果分成n个partition,所以map的中间结果中是有可能包含每一个reduce需要处理的部分数据的。所以,为了优化reduce的执行时间,hadoop中是等job的第一个map结束后,所有的reduce就开始尝试从完成的map中下载该reduce对应的partition部分数据,因此map和reduce是交叉进行的,如下图所示:
hadoop_timeline_mapreduce

reduce进程启动数据copy线程(Fetcher),通过HTTP方式请求map task所在的TaskTracker获取map task的输出文件。由于map通常有许多个,所以对一个reduce来说,下载也可以是并行的从多个map下载,这个并行度是可以通过mapred.reduce.parallel.copies(default 5)调整。默认情况下,每个只会有5个并行的下载线程在从map下数据,如果一个时间段内job完成的map有100个或者更多,那么reduce也最多只能同时下载5个map的数据,所以这个参数比较适合map很多并且完成的比较快的job的情况下调大,有利于reduce更快的获取属于自己部分的数据。

reduce的每一个下载线程在下载某个map数据的时候,有可能因为那个map中间结果所在机器发生错误,或者中间结果的文件丢失,或者网络瞬断等等情况,这样reduce的下载就有可能失败,所以reduce的下载线程并不会无休止的等待下去,当一定时间后下载仍然失败,那么下载线程就会放弃这次下载,并在随后尝试从另外的地方下载(因为这段时间map可能重跑)。reduce下载线程的这个最大的下载时间段是可以通过mapred.reduce.copy.backoff(default 300秒)调整的。如果集群环境的网络本身是瓶颈,那么用户可以通过调大这个参数来避免reduce下载线程被误判为失败的情况。不过在网络环境比较好的情况下,没有必要调整。通常来说专业的集群网络不应该有太大问题,所以这个参数需要调整的情况不多。

merge

这里的merge如map端的merge动作类似,只是数组中存放的是不同map端copy来的数值。Copy过来的数据会先放入内存缓冲区中,然后当使用内存达到一定量的时候才刷入磁盘。这里需要强调的是,merge有三种形式

  1. 内存到内存
  2. 内存到磁盘
  3. 磁盘到磁盘

内存到内存的merge一般不适用,主要是内存到磁盘和磁盘到磁盘的merge。

这里的缓冲区大小要比map端的更为灵活,它基于JVM的heap size设置。这个内存大小的控制就不像map一样可以通过io.sort.mb来设定了,而是通过另外一个参数 mapred.job.shuffle.input.buffer.percent(default 0.7) 来设置, 这个参数其实是一个百分比,意思是说,shuffile在reduce内存中的数据最多使用内存量为:0.7 × maxHeap of reduce task

也就是说,如果该reduce task的最大heap使用量(通常通过mapred.child.java.opts来设置,比如设置为-Xmx1024m)的一定比例用来缓存数据。默认情况下,reduce会使用其heapsize的70%来在内存中缓存数据。假设 mapred.job.shuffle.input.buffer.percent 为0.7,reduce task的max heapsize为1G,那么用来做下载数据缓存的内存就为大概700MB左右。这700M的内存,跟map端一样,也不是要等到全部写满才会往磁盘刷的,而是当这700M中被使用到了一定的限度(通常是一个百分比),就会开始往磁盘刷(刷磁盘前会先做sort)。这个限度阈值也是可以通过参数 mapred.job.shuffle.merge.percent(default 0.66)来设定。与map 端类似,这也是溢写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如果你设置有Combiner,也是会启用的,然后在磁盘中生成了众多的溢写文件。这种merge方式一直在运行,直到没有map端的数据时才结束,然后启动磁盘到磁盘的merge方式生成最终的那个文件。

reducer

当reduce将所有的map上对应自己partition的数据下载完成后,就会开始真正的reduce计算阶段。当reduce task真正进入reduce函数的计算阶段的时候,有一个参数也是可以调整reduce的计算行为。也就是mapred.job.reduce.input.buffer.percent(default 0.0)。由于reduce计算时肯定也是需要消耗内存的,而在读取reduce需要的数据时,同样是需要内存作为buffer,这个参数是控制,需要多少的内存百分比来作为reduce读已经sort好的数据的buffer百分比。默认情况下为0,也就是说,默认情况下,reduce是全部从磁盘开始读处理数据。如果这个参数大于0,那么就会有一定量的数据被缓存在内存并输送给reduce,当reduce计算逻辑消耗内存很小时,可以分一部分内存用来缓存数据,反正reduce的内存闲着也是闲着。

Reduce在这个阶段,框架为已分组的输入数据中的每个 <key, (list of values)>对调用一次 reduce(WritableComparable, Iterator, OutputCollector, Reporter)方法。 Reduce任务的输出通常是通过调用 OutputCollector.collect(WritableComparable, Writable)写入 文件系统的。Reducer的输出是没有排序的。

那么一般需要多少个Reduce呢?
Reduce的数目建议是(0.95或1.75 * mapred.tasktracker.reduce.tasks.maximum)。 用0.95,所有reduce可以在maps一完成时就立刻启动,开始传输map的输出结果。用1.75,速度快的节点可以在完成第一轮reduce任务后,可以开始第二轮,这样可以得到比较好的负载均衡的效果。

reduces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受shuffle的性能所影响。应用配置的reduces数量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太多或者太少的reduce都不利于发挥最佳性能: 太少的reduce会使得reduce运行的节点处于过度负载状态,在极端情况下我们见过一个reduce要处理100g的数据。这对于失败恢复有着非常致命的负面影响,因为失败的reduce对作业的影响非常大。太多的reduce对shuffle过程有不利影响。在极端情况下会导致作业的输出都是些小文件,这对NameNode不利,并且会影响接下来要处理这些小文件的mapreduce应用的性能。在大多数情况下,应用应该保证每个reduce处理1-2G数据,最多5-10G。

MapReduce的框架详解

MapReduce的框架详解

1.作业的提交与监控

参与MapReduce任务的4个独立的实体:

  1. 客户端(client):编写mapreduce程序,配置作业,提交作业,这就是程序员完成的工作;
  2. JobTracker:初始化作业,分配作业,与TaskTracker通信,协调整个作业的执行;
  3. TaskTracker:保持与JobTracker的通信,在分配的数据片段上执行Map或Reduce任务,TaskTracker和JobTracker的不同有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在执行任务时候TaskTracker可以有n多个,JobTracker则只会有一个(JobTracker只能有一个就和hdfs里namenode一样存在单点故障,我会在后面的mapreduce的相关问题里讲到这个问题的)
  4. Hdfs:保存作业的数据、配置信息等等,最后的结果也是保存在hdfs上面

Map/Reduce计算集群由一个单独的JobTracker(master) 和每个集群节点一个 TaskTracker(slave)共同组成。JobTracker负责调度构成一个作业的所有任务,这些任务会被分派到不同的TaskTracker上去执行,JobTracker会监控它们的执行、重新执行已经失败的任务。而TaskTracker仅负责执行由JobTracker指派的任务。
hadoop_job_Image

JobClient是用户提交的作业与JobTracker交互的主要接口。
hadoop_3944125521_854eb00024

JobClient提交作业的过程如下:

  1. map/reduce程序通过runJob()方法新建一个JobClient实例;
  2. 向JobTracker请求一个新jobID,通过JobTracker的getNewJobId()获取;
  3. 检查作业输入输出说明。如果没有指定输出目录或者输出目录已经存在,作业将不会被提交,map/reduce程序; 输入作业划分split,如果划分无法计算(如:输入路径不存在),作业将不会被提交,错误返回给map/reduce程序。
  4. 将运行作业所需要的资源(作业的jar文件、配置文件、计算所得的输入划分)复制到一个以作业ID命名的目录中;
  5. 通过调用JobTracker的submitJob()方法,告诉JobTracker作业准备提交;
  6. JobTracker将提交的作业放到一个内部队列中,交由作业调度器进行调度,并对其进行初始化。
  7. 创建Map任务、Reduce任务:一个split对应一个map,有多少split就有多少map; Reduce任务的数量由JobConf的mapred.reduce.tasks属性决定
  8. TaskTracker执行一个简单的循环,定期发送心跳(heartbeat)给JobTracker

Input files

Input file是map/reduce任务的原始数据,一般存储在HDFS上。应用程序至少应该指明输入/输出的位置(路径),并通过实现合适的接口或抽象类提供map和reduce函数。再加上其他作业的参数,就构成了作业配置(job configuration)。然后,Hadoop的 job client提交作业(jar包/可执行程序等)和配置信息给JobTracker,后者负责分发这些软件和配置信息给slave、调度任务并监控它们的执行,同时提供状态和诊断信息给job-client。

InputFormat

InputFormat为Map/Reduce作业输入的细节规范。Map/Reduce框架根据作业的InputFormat来:

  1. 检查作业输入的正确性,如格式等。
  2. 把输入文件切分成多个逻辑InputSplit实例, 一个InputSplit将会被分配给一个独立的Map任务。
  3. 提供RecordReader实现,这个RecordReader从逻辑InputSplit中获得输入记录(”K-V对”),这些记录将由Map任务处理。

InputFormat种类

  • TextInputFormat:TextInputFormat是默认的INputFormat,输入文件中的每一行就是一个记录,Key是这一行的byte offset,而value是这一行的内容。如果一个作业的Inputformat是TextInputFormat,并且框架检测到输入文件的后缀是 .gz 和 .lzo,就会使用对应的CompressionCodec自动解压缩这些文件。但是需要注意,上述带后缀的压缩文件不会被切分,并且整个压缩文件会分给一个mapper来处理。
  • KeyValueTextInputFormat:输入文件中每一行就是一个记录,第一个分隔符字符切分每行。在分隔符字符之前的内容为Key,在之后的为Value。分隔符变量通过key.value.separator.in.input.line变量设置,默认为(\t)字符。
  • NLineInputFormat:与TextInputFormat一样,但每个数据块必须保证有且只有N行,mapred.line.input.format.linespermap属性,默认为1。
  • SequenceFileInputFormat:一个用来读取字符流数据的InputFormat,为用户自定义的。字符流数据是Hadoop自定义的压缩的二进制数据格式。它用来优化从一个MapReduce任务的输出到另一个MapReduce任务的输入之间的数据传输过程。

OutputFormat

作业的输出OutputFormat 描述Map/Reduce作业的输出样式。Map/Reduce框架根据作业的OutputFormat来:

  1. 检验作业的输出,例如检查输出路径是否已经存在。
  2. 提供一个RecordWriter的实现,用来输出作业结果。 输出文件保存在FileSystem上。

OutputFormat种类

OutputFormt接口决定了在哪里以及怎样持久化作业结果。Hadoop为不同类型的格式提供了一系列的类和接口,实现自定义操作只要继承其中的某个类或接口即可。你可能已经熟悉了默认的OutputFormat,也就是TextOutputFormat,它是一种以行分隔,包含制表符界定的键值对的文本文件格式。尽管如此,对多数类型的数据而言,如再常见不过的数字,文本序列化会浪费一些空间,由此带来的结果是运行时间更长且资源消耗更多。为了避免文本文件的弊端,Hadoop提供了SequenceFileOutputformat,它将对象表示成二进制形式而不再是文本文件,并将结果进行压缩。

  • FileOutputFormat(实现OutputFormat接口)—— 所有OutputFormats的基类
    • MapFileOutputFormat —— 一种使用部分索引键的格式
    • SequenceFileOutputFormat —— 二进制键值数据的压缩格式
      • SequenceFileAsBinaryOutputFormat —— 原生二进制数据的压缩格式
    • TextOutputFormat —— 以行分隔、包含制表符定界的键值对的文本文件格式
    • MultipleOutputFormat —— 使用键值对参数写入文件的抽象类
      • MultipleTextOutputFormat —— 输出多个以标准行分割、制表符定界格式的文件
      • MultipleSequenceFileOutputFormat —— 输出多个压缩格式的文件

OutputFormat提供了对RecordWriter的实现,从而指定如何序列化数据。 RecordWriter类可以处理包含单个键值对的作业,并将结果写入到OutputFormat中准备好的位置。RecordWriter的实现主要包括两个函数:“write”和“close”。“write”函数从Map/Reduce作业中取出键值对,并将其字节写入磁盘。LineRecordWriter是默认使用的RecordWriter,它是前面提到的TextOutputFormat的一部分。
它写入的内容包括:

  • 键(key)的字节 (由getBytes()函数返回)
  • 一个用以定界的制表符
  • 值(value)的字节(同样由getBytes()函数返回)
  • 一个换行符

2.MapReduce流程详解

2.1 InputSplits

InputSplit是一个单独的Map任务需要处理的数据块。一般的InputSplit是字节样式输入,然后由RecordReader处理并转化成记录样式。通常一个split就是一个block,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得Map任务可以在存储有当前数据的节点上运行本地的任务,而不需要通过网络进行跨节点的任务调度。

可以通过设置mapred.min.split.sizemapred.max.split.size, block.size来控制拆分的大小。如果mapred.min.split.size大于block size,则会将两个block合成到一个split,这样有部分block数据需要通过网络读取;如果mapred.max.split.size小于block size,则会将一个block拆成多个split,增加了Map任务数。

假设splitSize是默认的64M,现在输入包含3个文件,这3个文件的大小分别为10M,64M,100M,那么这3个文件会被分割为:

输入文件大小 10M 64M 100M
分割后的InputSplit大小 10M 64M 64M,36M

在Map任务开始前,会先获取文件在HDFS上的路径和block信息,然后根据splitSize对文件进行切分(splitSize = computeSplitSize(blockSize, minSize, maxSize) ),默认splitSize 就等于blockSize的默认值(64m)。

2.2 Mapper

Map是一类将输入记录集转换为中间格式记录集的独立任务,主要是读取InputSplit并进行处理
hadoop_mapreduce-example -1-

确定map任务数量

Map/Reduce框架为每一个InputSplit产生一个map任务,而每个InputSplit是由该作业的InputFormat产生的,默认一个InputSplit大小就等于blockSize的默认值。因此,maps的数量通常取决于输入大小,也即输入文件的block数。 因此,假如输入数据有10TB,而block大小为64M,则需要164,000个map。map正常的并行规模大致是每个节点(node)大约10到100个map,对于CPU 消耗较小的map任务可以设到300个左右。

因为启动任务也需要时间,所以在一个较大的作业中,最好每个map任务的执行时间不要少于1分钟,这样可以让启动任务的开销占比尽可能的低。对于那种有大量小文件输入的的作业来说,一个map处理多个文件会更有效率。如果输入的是大文件,那么一种提高效率的方式是增加block的大小(比如512M),每个map还是处理一个完整的HDFS的block。

当在map处理的block比较大的时候,确保有足够的内存作为排序缓冲区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加速map端的排序过程。假如大多数的map输出都能在排序缓冲区中处理的话应用的性能会有极大的提升。这需要运行map过程的JVM具有更大的堆。

网格模式:确保map的大小,使得所有的map输出可以在排序缓冲区中通过一次排序来完成操作。

合适的map数量有以下好处:

  1. 减少了调度的负担;更少的map意味着任务调度更简单,集群中可用的空闲槽更多。
  2. 有足够的内存将map输出容纳在排序缓存中,这使map端更有效率;
  3. 减少了需要shuffle map输出的寻址次数,每个map产生的输出可用于每一个reduce,因此寻址数就是map个数乘以reduce个数;
  4. 每个shuffle 的片段更大,这减少了建立连接的相对开销,所谓相对开销是指相对于在网络中传输数据的过程。
  5. 这使reduce端合并map输出的过程更高效,因为合并的次数更少,因为需要合并的文件段更少了。

2.3 Shuffle

一般把从map任务输出到reducer任务输入之间的map/reduce框架所做的工作叫做shuffle。这部分也是map/reduce框架最重要的部分。

Shuffle的整体流程是:

  1. Map的输出数据写入内存缓冲区之前会先进性Partitioner操作
  2. 将Map输出写入内存缓冲区,直到缓冲区内容达到临界值,调用spillThread线程,进行Spill操作将缓冲区中的数据spill到硬盘中。
  3. 需要Spill时,首先调用sortAndSpill,按照partition和key进行排序(默认使用快排)。如果配置了Combiner,则先进行Combiner;否则直接写入磁盘。如果此处配置了压缩,则先进行压缩再写入磁盘。
  4. Map阶段结束时,调用mergerParts来合并写入磁盘的多个spill,如果配置了Combiner,会在合并时进行Combiner操作。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个shuffle中的各个步骤。

分区Partitioner

在把map()输出数据写入内存缓冲区之前会先进行Partitioner操作。Partitioner用于划分键值空间(key space)。MapReduce提供Partitioner接口,它的作用就是根据key或value及reduce的数量来决定当前的这对输出数据最终应该交由哪个reduce task处理。默认对key hash后再以reduce task数量取模。默认的取模方式只是为了平均reduce的处理能力,如果用户自己对Partitioner有需求,可以订制并设置到job上。

1
reducer=(key.hashCode() & Integer.MAX_VALUE) % numReduceTasks

HashPartitioner是默认的 Partitioner。

Partitioner操作得到的分区元数据也会被存储到内存缓冲区中。当数据达到溢出的条件时,读取缓存中的数据和分区元数据,然后把属与同一分区的数据合并到一起。对于每一个分区,都会在内存中根据map输出的key进行排序(排序是MapReduce模型默认的行为,这里的排序也是对序列化的字节做的排序),如果配置了Combiner,则排序后执行Combiner(Combine之后可以减少写入文件和传输的数据)。如果配置了压缩,则最终写入的文件会先进行压缩,这样可以减少写入和传输的数据。最后实现溢出的文件内是分区的,且分区内是有序的。

每次溢出的数据写入文件时,都按照分区的数值从小到大排序,内部存储是以tag的方式区分不同分区的数据;同时生成一个索引文件,这个索引文件记录分区的描述信息,包括:起始位置、长度、以及压缩长度,这些信息存储在IndexRecord结构里面。一个spill文件中的多个段的索引数据被组织成SpillRecord结构,SpillRecord又被加入进indexCacheList中。
hadoop_20131031201842281

溢写Spill

Map/Reduce框架为InputSplit中的每个键值对调用一次 map(WritableComparable, Writable, OutputCollector, Reporter)操作,调用一次map()操作后就会得到一个新的(key,value)对。当Map程序开始产生结果的时候,并不是直接写到文件的,而是写到一个内存缓冲区(环形内存缓冲区)。每个map任务都有一个内存缓冲区,存储着map的输出结果,这个内存缓冲区是有大小限制的,默认是100MB(可以通过属性io.sort.mb配置)。

当map task的输出结果很多时,就可能会超过100MB内存的限制,所以需要在一定条件下将缓冲区中的数据临时写入磁盘,然后重新利用这块缓冲区。这个从内存往磁盘写数据的过程被称为“spill”,中文可译为 溢写。这个溢写是由单独线程来完成,不影响往缓冲区写map结果的线程。
hadoop_map_unused
溢写线程启动时不应该阻止map的结果输出,所以整个缓冲区有个溢写的比例spill.percent(可以通过属性Io.sort.spill.percent配置),这个比例默认是0.8,也就是当缓冲区的数据已经达到阈值(buffer size spill percent = 100MB 0.8 = 80MB),溢写线程启动,锁定这80MB的内存,执行溢写过程。Map任务的输出结果还可以往剩下的20MB内存中写,互不影响,但如果缓冲区满了,Map任务则会被阻塞。那么为什么需要设置写入比例呢?达到一定比例后,由于写缓存和读缓存是可以同时并行执行的,这会降低把缓存数据腾空的时间,从而提高效率。

Combiner

Combiner最主要的好处在于减少了shuffle过程从map端到reduce端的传输数据量。
combiner阶段是程序员可以选择的,combiner其实也是一种reduce操作。Combiner是一个本地化的reduce操作,它是map运算的后续操作,主要是在map计算出中间文件前做一个简单的合并重复key值的操作,例如我们对文件里的单词频率做统计,map计算时候如果碰到一个hadoop的单词就会记录为1,但是这篇文章里hadoop可能会出现n多次,那么map输出文件冗余就会很多,因此在reduce计算前对相同的key做一个合并操作,那么文件会变小,这样就提高了宽带的传输效率,毕竟hadoop计算力宽带资源往往是计算的瓶颈也是最为宝贵的资源,但是combiner操作是有风险的,使用它的原则是combiner的输入不会影响到reduce计算的最终输入,例如:如果计算只是求总数,最大值,最小值可以使用combiner,但是做平均值计算使用combiner的话,最终的reduce计算结果就会出错。

Combiner 也有一个性能损失点,因为它需要一次额外的对于map输出的序列化/反序列化过程。不能通过聚合将map端的输出减少到20-30%的话就不适用combiner。

压缩

Map/Reduce框架为应用程序的写入文件操作提供压缩工具,这些工具可以为map输出的中间数据和作业最终输出数据(例如reduce的输出)提供支持。

压缩中间数据: 对map输出的中间数据进行合适的压缩可以减少map到reduce之间的网络数据传输量,从而提高性能。Lzo压缩格式是一个压缩map中间数据的合理选择,它有效利用了CPU。

压缩应用输出: 使用合适的压缩格式压缩输出数据能够减少应用的运行时间。Zlib/Gzip 格式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比较适当的选择,因为它在较高压缩率的情况下压缩速度也还算可以,bzip2 就慢得多了。

合并临时文件

每次spill操作也就是写入磁盘操作时候就会写一个溢出文件,也就是说在做map输出有几次spill就会产生多少个溢出文件,等map输出全部做完后,map会合并这些输出文件生成最终的正式输出文件,然后等待reduce任务来拉数据。将这些溢写文件归并到一起的过程叫做Merge。

如果生成的文件太多,可能会执行多次合并,每次最多能合并的文件数默认为10,可以通过属性 min.num.spills.for.combine 配置。 多个溢出文件合并是,同一个分区内部也必须再做一次排序,排序算法是多路归并排序。是否还需要做combine操作,一是看是否设置了combine,二是看溢出的文件数是否大于等于3。最终生成的文件格式与单个溢出文件一致,也是按分区顺序存储,并且有一个对应的索引文件,记录每个分区数据的起始位置,长度以及压缩长度。这个索引文件名叫做file.out.index。


至此,map端的所有工作都已结束,最终生成的这个文件也存放在TaskTracker够得着的某个本地目录内。每个reduce task不断地通过RPC从JobTracker那里获取map task是否完成的信息,如果reduce task得到通知,Reduce就可以开始复制结果数据。

2.4 Reducer

reduce任务在执行之前的工作就是不断地拉取每个map任务的最终结果,然后对从不同地方拉取过来的数据不断地做merge,也最终形成一个文件作为reduce任务的输入文件。

reduce的运行可以分成copy、merge、reduce三个阶段,下面将具体说明这3个阶段的详细执行流程。

copy

由于job的每一个map都会根据reduce(n)数将数据分成map 输出结果分成n个partition,所以map的中间结果中是有可能包含每一个reduce需要处理的部分数据的。所以,为了优化reduce的执行时间,hadoop中是等job的第一个map结束后,所有的reduce就开始尝试从完成的map中下载该reduce对应的partition部分数据,因此map和reduce是交叉进行的,如下图所示:
hadoop_timeline_mapreduce

reduce进程启动数据copy线程(Fetcher),通过HTTP方式请求map task所在的TaskTracker获取map task的输出文件。由于map通常有许多个,所以对一个reduce来说,下载也可以是并行的从多个map下载,这个并行度是可以通过mapred.reduce.parallel.copies(default 5)调整。默认情况下,每个只会有5个并行的下载线程在从map下数据,如果一个时间段内job完成的map有100个或者更多,那么reduce也最多只能同时下载5个map的数据,所以这个参数比较适合map很多并且完成的比较快的job的情况下调大,有利于reduce更快的获取属于自己部分的数据。

reduce的每一个下载线程在下载某个map数据的时候,有可能因为那个map中间结果所在机器发生错误,或者中间结果的文件丢失,或者网络瞬断等等情况,这样reduce的下载就有可能失败,所以reduce的下载线程并不会无休止的等待下去,当一定时间后下载仍然失败,那么下载线程就会放弃这次下载,并在随后尝试从另外的地方下载(因为这段时间map可能重跑)。reduce下载线程的这个最大的下载时间段是可以通过mapred.reduce.copy.backoff(default 300秒)调整的。如果集群环境的网络本身是瓶颈,那么用户可以通过调大这个参数来避免reduce下载线程被误判为失败的情况。不过在网络环境比较好的情况下,没有必要调整。通常来说专业的集群网络不应该有太大问题,所以这个参数需要调整的情况不多。

merge

这里的merge如map端的merge动作类似,只是数组中存放的是不同map端copy来的数值。Copy过来的数据会先放入内存缓冲区中,然后当使用内存达到一定量的时候才刷入磁盘。这里需要强调的是,merge有三种形式

  1. 内存到内存
  2. 内存到磁盘
  3. 磁盘到磁盘

内存到内存的merge一般不适用,主要是内存到磁盘和磁盘到磁盘的merge。

这里的缓冲区大小要比map端的更为灵活,它基于JVM的heap size设置。这个内存大小的控制就不像map一样可以通过io.sort.mb来设定了,而是通过另外一个参数 mapred.job.shuffle.input.buffer.percent(default 0.7) 来设置, 这个参数其实是一个百分比,意思是说,shuffile在reduce内存中的数据最多使用内存量为:0.7 × maxHeap of reduce task

也就是说,如果该reduce task的最大heap使用量(通常通过mapred.child.java.opts来设置,比如设置为-Xmx1024m)的一定比例用来缓存数据。默认情况下,reduce会使用其heapsize的70%来在内存中缓存数据。假设 mapred.job.shuffle.input.buffer.percent 为0.7,reduce task的max heapsize为1G,那么用来做下载数据缓存的内存就为大概700MB左右。这700M的内存,跟map端一样,也不是要等到全部写满才会往磁盘刷的,而是当这700M中被使用到了一定的限度(通常是一个百分比),就会开始往磁盘刷(刷磁盘前会先做sort)。这个限度阈值也是可以通过参数 mapred.job.shuffle.merge.percent(default 0.66)来设定。与map 端类似,这也是溢写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如果你设置有Combiner,也是会启用的,然后在磁盘中生成了众多的溢写文件。这种merge方式一直在运行,直到没有map端的数据时才结束,然后启动磁盘到磁盘的merge方式生成最终的那个文件。

reducer

当reduce将所有的map上对应自己partition的数据下载完成后,就会开始真正的reduce计算阶段。当reduce task真正进入reduce函数的计算阶段的时候,有一个参数也是可以调整reduce的计算行为。也就是mapred.job.reduce.input.buffer.percent(default 0.0)。由于reduce计算时肯定也是需要消耗内存的,而在读取reduce需要的数据时,同样是需要内存作为buffer,这个参数是控制,需要多少的内存百分比来作为reduce读已经sort好的数据的buffer百分比。默认情况下为0,也就是说,默认情况下,reduce是全部从磁盘开始读处理数据。如果这个参数大于0,那么就会有一定量的数据被缓存在内存并输送给reduce,当reduce计算逻辑消耗内存很小时,可以分一部分内存用来缓存数据,反正reduce的内存闲着也是闲着。

Reduce在这个阶段,框架为已分组的输入数据中的每个 <key, (list of values)>对调用一次 reduce(WritableComparable, Iterator, OutputCollector, Reporter)方法。 Reduce任务的输出通常是通过调用 OutputCollector.collect(WritableComparable, Writable)写入 文件系统的。Reducer的输出是没有排序的。

那么一般需要多少个Reduce呢?
Reduce的数目建议是(0.95或1.75 * mapred.tasktracker.reduce.tasks.maximum)。 用0.95,所有reduce可以在maps一完成时就立刻启动,开始传输map的输出结果。用1.75,速度快的节点可以在完成第一轮reduce任务后,可以开始第二轮,这样可以得到比较好的负载均衡的效果。

reduces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受shuffle的性能所影响。应用配置的reduces数量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太多或者太少的reduce都不利于发挥最佳性能: 太少的reduce会使得reduce运行的节点处于过度负载状态,在极端情况下我们见过一个reduce要处理100g的数据。这对于失败恢复有着非常致命的负面影响,因为失败的reduce对作业的影响非常大。太多的reduce对shuffle过程有不利影响。在极端情况下会导致作业的输出都是些小文件,这对NameNode不利,并且会影响接下来要处理这些小文件的mapreduce应用的性能。在大多数情况下,应用应该保证每个reduce处理1-2G数据,最多5-10G。

Linux命令---top详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top - 04:23:18 up  2:34,  2 users,  load average: 0.00, 0.01, 0.05
Tasks: 115 total, 1 running, 114 sleeping, 0 stopped, 0 zombie
%Cpu(s): 0.0 us, 0.3 sy, 0.0 ni, 99.7 id, 0.0 wa, 0.0 hi, 0.0 si, 0.0 st
KiB Mem : 999936 total, 603084 free, 144560 used, 252292 buff/cache
KiB Swap: 2097148 total, 2097148 free, 0 used. 631400 avail Mem

PID USER PR NI VIRT RES SHR S %CPU %MEM TIME+ COMMAND
3186 yiibai 20 0 157676 2164 1528 R 0.7 0.2 0:00.10 top
653 root 20 0 302436 6016 4648 S 0.3 0.6 1:07.99 vmtoolsd
1011 root 20 0 553156 18448 5792 S 0.3 1.8 0:04.25 tuned
2250 root 20 0 0 0 0 S 0.3 0.0 0:23.23 kworker/0:0
2276 yiibai 20 0 142972 2332 1048 S 0.3 0.2 0:06.39 sshd
1 root 20 0 128092 6708 3956 S 0.0 0.7 0:05.17 systemd
2 root 20 0 0 0 0 S 0.0 0.0 0:00.01 kthreadd
3 root 20 0 0 0 0 S 0.0 0.0 0:01.03 ksoftirqd/0
7 root rt 0 0 0 0 S 0.0 0.0 0:00.00 migration/0
8 root 20 0 0 0 0 S 0.0 0.0 0:00.00 rcu_bh
9 root 20 0 0 0 0 S 0.0 0.0 0:03.06 rcu_sched
10 root rt 0 0 0 0 S 0.0 0.0 0:00.68 watchdog/0
12 root 0 -20 0 0 0 S 0.0 0.0 0:00.00 khelper
13 root 20 0 0 0 0 S 0.0 0.0 0:00.00 kdevtmpfs
14 root 0 -20 0 0 0 S 0.0 0.0 0:00.00 netns

前五行是当前系统情况整体的统计信息区。下面我们看每一行信息的具体意义。

  • 第一行,任务队列信息,同 uptime 命令的执行结果,具体参数说明情况如下:
    • 04:23:18 — 当前系统时间
    • up 2:34 — 系统已经运行了2小时34分钟(在这期间系统没有重启过!)
    • 2 users — 当前有2个用户登录系统
    • load average: 0.00, 0.01, 0.05 — load average后面的三个数分别是1分钟、5分钟、15分钟的负载情况。
    • load average数据是每隔5秒钟检查一次活跃的进程数,然后按特定算法计算出的数值。如果这个数除以逻辑CPU的数量,结果高于5的时候就表明系统在超负荷运转了。
  • 第二行,Tasks — 任务(进程),具体信息说明:系统现在共有115个进程,其中处于运行中的有1个,114个在休眠(sleep),stoped状态的有0个,zombie状态(僵尸)的有0个。
  • 第三行,cpu状态信息,具体属性说明如下:
    • 0.0 us — 用户空间占用CPU的百分比。
    • 0.3 sy — 内核空间占用CPU的百分比。
    • 0.0 ni — 改变过优先级的进程占用CPU的百分比
    • 99.7 id — 空闲CPU百分比
    • 0.0 wa — IO等待占用CPU的百分比
    • 0.0 hi — 硬中断(Hardware IRQ)占用CPU的百分比
    • 0.0 si — 软中断(Software Interrupts)占用CPU的百分比

备注:在这里CPU的使用比率和windows概念不同,需要理解linux系统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的相关知识!

  • 第四行,内存状态,具体信息如下:
    • 999936 total — 物理内存总量(1GB)
    • 144560 used — 使用中的内存总量(140M)
    • 603084 free — 空闲内存总量(600M)
    • 252292 buffers/cache — 缓存的内存量 (169M)
  • 第五行,swap交换分区信息,具体信息说明如下:
    • 2097148 total — 交换区总量
    • 0k used — 使用的交换区总量
    • 2097148 free — 空闲交换区总量
    • 631400 avail Mem — 缓冲的交换区可用内存量

备注:第四行中使用中的内存总量(used)指的是现在系统内核控制的内存数,空闲内存总量(free)是内核还未纳入其管控范围的数量。纳入内核管理的内存不见得都在使用中,还包括过去使用过的现在可以被重复利用的内存,内核并不把这些可被重新使用的内存交还到free中去,因此在linux上free内存会越来越少,但不用为此担心。
如果出于习惯去计算可用内存数,这里有个近似的计算公式:第四行的free + 第四行的buffers + 第五行的cached,按这个公式此台服务器的可用内存。
对于内存监控,在top里我们要时刻监控第五行swap交换分区的used,如果这个数值在不断的变化,说明内核在不断进行内存和swap的数据交换,这是真正的内存不够用了。

  • 第六行,空行。

  • 第七行以下:各进程(任务)的状态监控,项目列信息说明如下:

    • PID — 进程id
    • USER — 进程所有者
    • PR — 进程优先级
    • NI — nice值。负值表示高优先级,正值表示低优先级
    • VIRT — 进程使用的虚拟内存总量,单位kb。VIRT=SWAP+RES
    • RES — 进程使用的、未被换出的物理内存大小,单位kb。RES=CODE+DATA
    • SHR — 共享内存大小,单位kb
    • S — 进程状态。D=不可中断的睡眠状态 R=运行 S=睡眠 T=跟踪/停止 Z=僵尸进程
    • %CPU — 上次更新到现在的CPU时间占用百分比
    • %MEM — 进程使用的物理内存百分比
    • TIME+ — 进程使用的CPU时间总计,单位1/100秒
    • COMMAND — 进程名称(命令名/命令行)